1.10.14

香港希望

想起曾多次聽到有些人,尤其是年長的人,批評現在的後生一輩,不長進,唔勤力,不吃得苦,唔知自己諗乜做乜 ,等等等等......以前也對這些評價半信半疑,因為我也曾有遇過這樣的年輕人,有時候也不禁慨嘆,由他們掌握的將來會如何。

到佔中事件發生,有些人說學生最開心,藉機不用上學在街頭開派對;年紀這麼小怎能分清事非,空有一腔熱血,年少氣盛,給人煽動一下便出來搞事;更有些人說那些後生被政客利用,甚至是收了外國錢,才會把事情弄致這地步,目的要搞亂香港。

沒有深思是次事件的年輕人是否如某些人說的無知、受人唆擺;但對這幾年來,尤其是近一兩年香港政府赤化管治愈來愈不滿;加上前天警察對示威既不當且拙劣的處理,例如先放了催淚彈,在未能成功驅散示威者的翌日才出動談判專家,又或在施放催淚彈之前使用的警告橫額*的背面竟是警告開槍,處處顯示警方無能,甚至引人懷疑是否刻意製造如此後果,這樣的政府讓我很憤怒。 因此雖然怕死,我也決定到其中一個示威地點以示立場。

*到今天警方解釋橫額放錯方向因當時情況混亂,這可是不能接受的解釋。如此重要的事情可錯不得。

昨天晚上約十一時,抵達了銅鑼灣,便步行找在場的朋友。途中經過一兩個物資供應站,放滿排得井然有序的物品;有食物,有水,有日用品如面紙,也有雨衣口罩等等防彈必備品。找了在場的朋友便坐了下來。環顧四周,很多示威者都是年輕人。坐下不久,相繼有志願者巡邏,派發食物、口罩、散熱貼等等,又協助需要電話充電的人。現場天氣悶熱,不時有志願者噴水為示威者消熱。也有志願者拿着垃圾袋問志願者回收垃圾。後來步行回上環,至金鐘中環一帶的示威區,也是井然有序。回家途中,遇到一些年輕人在商討應在什麼地方增加物資供應站,也有人在勸說警察,他們雖然年紀輕輕,但他們的統籌、組織和協作能力,令我很佩服。

(以上圖片來自BBC)
其實在佔中與反佔中之間,除了是政見的不同,某程度上也是兩代之間價值觀的不同,甚至是不了解。一些年長的人,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但時而世易,以前適用的東西,今天未必再適用,甚至是在位者想要控制他人,用他們覺得正確,或他自己覺得對他人最好的方法。

我很希望,這些對年輕人有偏見的人,能花半小時坐到街上,不是要你支持他們,也不需要做什麼,就是靜靜地觀察一下,這些年輕人都在做什麼。或許你會發現,他們不是如你們坐在家中看電視看報紙,在別人口中聽到的,又或單純是在估量的一樣。就算是在晚上,我坐在馬路上,空氣焗促,汗流浹背,屁股貼着的地面還是暖暖的,未至於太辛苦,但絕不能說是舒服。這是我逗留了約兩小時的感受。若是在日間烈日當空,甚至今天早前傍晚下大雨的環境下,會好受嗎?

昨晚的一坐,讓我親身感受和看見這些年輕人的一舉一動。我衷心覺得,就因這些年輕人,香港的將來,還是有希望的。

******

若不想走到街上,不妨看看 以下的報導,了解有關年輕人在示威區都在做些什麼。

頭條日報:
影片:http://pop.stheadline.com/content.php?vid=14707&cat=a
BBC
文字及圖片: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29423147 
影片: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29424753

21.8.14

荷蘭瘋天氣

初到貴境的時候,已被荷蘭的怪天氣弄得有點不知如何是好:經常無端白事下雨,又或刮起大風,像香港的颱風。我有位居住在荷蘭的朋友,常常說,因荷蘭在水平線下,天氣是很不可預料。可能因為常常在上學,甚忙,對天氣不是太在意,只是覺得天氣大部份時間都不是太好。

踏入暑假,閒着,才真切體會到荷蘭天氣的怪異。就像前幾天,一天之內,便經歷數次下雨和天晴。

那天早上下雨,本想取消外出,但因朋友特地來跟我一起過周末,也因我快回香港,有今生冇來世,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來荷蘭,不能讓天氣打撃我的行程,便帶了雨傘出去。才剛上車,天晴了。一見到太陽,心情格外開朗。到了行程的第一個景點, Peace Palace,天開始暗,參觀完了,轉戰不遠處的另一個景點 Panorama Mesdag,天更黑了。參觀完畢,約了另一位朋友去市中心喝荼,那時天下着毛毛雨,誰知到了喝荼的地方,坐了一會,天竟又再次晴朗了起來。但所謂「好景不常」,才喝完茶,又下雨了。回到家裡預備晚飯,天又再次好起來。若一天只下一次雨,已是萬幸。

以前覺得外藉人士很奇怪,一見太陽就好像瘋狂了一般,擁抱陽光,要曬曬曬個不停。在荷蘭住過,親身經歷過這兒的瘋天氣,開始明白他們為何會這麼熱愛陽光。

這兒的夏天很短,5月初還是有點涼涼的,還在穿皮外套,天氣也不太好,6月才真正的熱起來,和有比較多的好天氣。可惜6月正值考試時分,享受好天氣沒我份兒。記得在7月初的時候,有幾天天氣特別好,整天太陽高掛(直到晚上八九點才開始下山),家裡熱得我汗流浹背;那時我還在想,怎麼荷蘭人會沒有裝冷氣,真耐得熱。過了幾天,下了一場雨,熱天氣就此結束。到今天,才8月中,日間已只得13-4度,本來我已包好所有冬天衣服,準備寄回香港,也不得不拆包拿件薄羽絨來穿,因我的皮外套已不夠保暖。也因此,當外出一見太陽,便追着太陽曬,好好感受一下它的溫暖。

相比之下,香港的太陽伯伯可Aggressive 得多,夏天的陽光可真是又猛又剌熱的。而瘋的,不是天氣,是冷得令人顫抖的冷氣。

7月底在海牙 Scheveningen 海灘,可邊吃晚飯邊看美麗的日落。
當時已是晚上八時多。

15.8.14

《在荷蘭住太久》測試

朋友傳來一個給我消遣的文章,其實是一個列表,用作測試是否在荷蘭住得太久。

這篇叫 You know you’ve been in The Netherlands for too long when…的列表,共有一百個項目。網上有很多人都有加上自己的評論,蠻有趣的。(其中一篇按這兒

我不會逐一在此細答,但概括地看,似乎我還未住得太久。最大的原因是:我還未能用單車代步!這是我在荷蘭生活最大的遺憾。

生長在大城市的我,小時候鮮以單車代步,又也許因父母皆不愛運動,又沒有很多戶外活動,我騎單車的機會也極少。我印象中騎單車的經驗,只局限在灣仔以前有個戲院後面附近的空地。那時候爸爸跟他的某位朋友很親近,常常見面,那叔叔就是住在灣仔。他有個跟我和妹妹年紀相若的孩子,每當爸爸跟他朋友gathering 時,我們小孩們就又 gathering;因為那裡有好幾家單車舖,租車很便宜,便常常租那裡的單車一起玩。因沒有學過如何騎單車,又沒人教,租的也只限帶有「輔助轆」的單車。後來gathering 少了,我也就此告別騎單車。

在荷蘭,連年紀小小只有幾歲的小孩子也擁有自己的單車。假日在街上,很多時會見到一家大小一起騎單車遊玩。家長完全很放心,走在前面,眼也少向後望,小孩子在後面盡量跟着。不似中國人父母,連小孩在公園內跑跑,也怕他會跌倒,時常把小孩看得緊緊。有時候我也會見到一大班小孩一起騎單車,其中只有兩三個成人,大概是老師帶學生去outing。

無論如何,荷蘭人的騎單車技術可真是非常利害的。除了像列表上所說雙手不扶單車扶手,騎單車時可同時吃東西、喝咖啡以外,我更經常見到有人邊騎單車邊text message!有次我跟我的同學提起這事,他說那很容易,人人都會。我說在街上邊騎單車邊text message 很危險,他竟回答這很安全,就跟我邊走路邊text message 一樣安全。騎單車對荷蘭人來說,就如同用雙腳走路。
荷蘭人的高很不可思議,
簡直是進擊的巨人真人版。

雖然我還未能用單車代步,不過總算是學懂了騎單車。試過由家騎單車約十分鐘到附近的公園,最大壓力是要把車靠向右,因為可讓人在左邊超車。另外,單車徑上也容許電單車通過,加上有時候單車路就在馬路旁,隨時有汽車呼嘯而過,更令我這初哥害怕。更莫論我更要看燈號過馬路。

除了有關單車以外的項目,好些我看了之後都會心微笑,我想我也真的是相當習慣了荷蘭的生活吧。例好我只會 "alstublieft" 及 "dank u wel";懂得"cafe"與"coffee shop"的分別;見識過荷蘭人可以一整條方包或一盒一升牛奶做午餐;一個下午經歷多次大雨及天晴,堅是變化莫測的天氣。個人認為最好笑的是第41項 "Being tall gets a new meaning"。連結文章的作者的comment 也極好笑:Yes, it’s called being a giant。原因請自行看右圖。

荷蘭生活快將結束,本來在剛抵荷蘭的時候想多寫荷蘭生活點滴,但事與願遺,可能要留待返香港後寫回憶錄。又或在有生之年,可能我會重返荷蘭,再完成我未完成的大學課程。那時候一定要自己寫寫寫。不過,在這兒旅居一年之後,賓在想念讓人熱血沸騰的搏殺的日子。期待返香港搏殺!

11.8.14

蒙面人

(圖片來源:壹周刊

跟荷蘭的朋友閒聊,講到香港近年社會政治民生等等問題,我給了他看壹周刊的《蒙面泳客襲沙灘 臥虎藏龍深水灣》,讓他感受一下香港現在的荒唐。

本以為他會拿圖片來苦笑一下,誰知他竟很認真的說:「荷蘭有法例禁止人戴這樣的面具。因為戴了面具令他們不能被辨認,他們很可能是小偷、罪犯等等......。」並笑說香港應該參考一下荷蘭的法例。也對,容許在公眾地方做蒙面人,少則會對社會構成心理壓力,,大則讓有心人士有機可乘;對蒙面人也不好,因別人不知你是不是賊。若說蒙面超人只在沙灘出現,香港沙灘老鼠也多。

未知香港是否訂立相關法例呢?

在網上查找了一陣子,發覺香港應該未有相關法例。但前年示威出現「V煞」的時候(見頭條日報:紐倫港趕絕V煞),曾有律師促政府快訂立規管「戴面具示威」的行為。若促請立法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取證,那為何要針對個別「示威」的行為,而不是一般性,即「任何」的行為?這些法律界人士的 hidden agenda,不言而喻。

若以前不是在網上看過這最新 Beach Fashion,也許在我遇到蒙面人時會大叫!但不知是好是壞,愈來愈對這些荒唐事免疫。

10.8.14

MOOC‧愛學習

在工作了十多年後重返校園,這一年來學了很多。學習內容,有的是與以前的工作有關,有的是個人興趣,有的則是全新的領域。

初放暑假之時,很失落,不是因為由繁忙的學習生活剎那間轉為悠閒,未能適應,而是因為暑假沒課上,沒東西學,很無聊。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天會對追求知識有這種飢渴。

之前有同學推介一個免費學習的網站,叫Coursera。之前有看過一下,但當時還是在上學期間,自己又對這種新興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大規模開放網上學習沒有多大信心,便把這事兒丟到一旁沒理。可這暑假若無所事事,日子太難過,又虛耗光陰,便又再到網上去看看有沒有什麼自己有興趣想讀的。

一看之下,不得了,實在有太多意想不到的課程!與興趣課程不同,這些課程的題目都是很知識或學術型的,部份更很專門。有的是我有極感興趣的,例如有關市場推廣、商業策略、電子媒體、音樂等等,有的不懂也沒有太大興趣,例如科學、數學和工程等等。大部份的課程都是免費的。課程設計嚴謹,有教學大網,參考書目,建議學習進度表、Quiz、Assignment 等,大部分都由大學的教授任教。Assignment可自由選擇做與不做,做的話作業完成後會由同學修改(Peer Assessment)。於是有理沒理,Sign Up 了好幾個,有的待開課時跟着它的進度和功課學習;有些已完結的課程,待有空的時候便看看其內容。

對MOOC的經營模式很好奇,但也有些懷疑,「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總覺得免費學習的質素不會太好,又或內容只會極淺又或是遊說人參加付費課程的teaser。否則長遠如何sustainable?而大學又因何肯花人力物力投資在這似乎沒有收入的項目?看了Wikipedia 的介紹,這似乎是學術界在推行的一種新的,給合科技的學習方法。那好,我又不妨做做白老鼠。

開始上了幾個課程之後,不得不讚嘆,這些課程的質素其實都很高。例如我多年來都不知道如何改進的ear training,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的 Developing Your Musicianship 課程便幫了我很多。又或 London University 有一關於職業與找工作的課程,正是我的及時雨,除了教授求職技巧,最妙的是,課程提供了很多練習,可幫助學生多分析和了解自己,從而定立更清晰的職業路向。我很相信這些大學的投資不會白費,作為 Branding 和 Users Engagement 這實在是最好的方法,而透過這些課程中學生在Forum的討論和建議,學校也能參考和改善教學方法和內容。對學生來說,除了獲得知識,更可透過學習認識不同的人。

有點遺憾未能繼續在荷蘭完成我的大學課程。除了希望有張大學證書,圓我的大學夢,增強我在社會的競爭力以外,也因學習本身,實在是一件很令人快慰的事。學習能開拓思維,也能讓我探索和發掘更多自己發展的可能性。上 MOOC 課程可說是一個安慰。

我覺得,這 MOOC 最寶貴的是,為未能在大學學習的人打開的一扇門。願這門能長開。


******
網站 Top Free Classes 齊集了不同MOOC提供者的課程列表。又或可直接到CourseraedXOpen2Study 等,找尋你有興趣的課程報讀。部份已完結的課程也可「報讀」,報讀後便可以瀏覽存取課程的教材。

3.8.14

馬賽與港男港女

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篇叫《愛外遊的80後女子》的文章,慨嘆在香港社交,有時候會有點困難,輕鬆娛樂事情可談,嚴肅知性事則很多時候都要迴避。好奇心作祟,便按來看看。

看罷,第一個感受,覺得文中的女子涵養差,男的只是想打開話匣子;若女子覺得有問題,被offended;又或女子甚至feel 到男的可能對她有意思,想多對她了解一下,但對他沒有興趣,大可打個完場或找個藉口走開,何必藉此對一個無關痛癢的人開火。男的也不醒目,被人藉機發洩了還不識趣,直至被奚落到體無完膚。唯有以暗示女子崇洋作結。

說到底,一場社交災難。二人的社交技巧都拙劣。不過我對男的留有一點好感,至少他在整件事上保持風度。女則道貌岸然。

有人回應認為知書應識禮,這女子大慨是偽知性份子。這我可不完全同意。知書與識禮有關聯但不是必然。否則以前不需要有淑女學校,專門教育名門女生如何社交。

見一回應說,若懂法國南部的,不會選擇去馬賽。對南法與馬賽都一無所知的我,又好奇為何文中女子對馬賽有這相當的好感,希望再去,很無聊的,上網找了些馬賽的東西來看。竟給我找着了這《被天使遺棄的罪惡之城 法國馬賽Marseille》的博客旅遊文章。一看,會心微笑。同意那男同事有點猥褻,但女子分明知道娛樂圈的馬賽事件,加上看了那博客旅遊文章,實在有點讓人覺得她有藉機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嫌疑。女子在另一個馬賽的新聞被炒得火熱的時候,跟一個男同事寒暄,若沒來沒由,無端端說馬賽很值得再去,換來這樣的回應,實在也不足為奇。

若說這文是作者用「愛外遊」看世界來批評港人膚淺少見識,其實骨子裡,題材還不是在挖苦某種港男港女?

至於我會把這閒事兒寫在blog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會增加一點點收視。看我的blog analysis,港男港女和旅行是最多人看和找的話題,再加上馬賽這個近期熱爆的keyword,我想應該會為我的Blog帶來多一點的收視。哈哈。真無聊!

馬賽是法國最大的海港。
圖片來源: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3/10/24/6/2013102417241574631.JPG 

******

其實不認識馬賽不是什麼事,我在歐洲生活,認識不少的人都對亞洲認識甚少。上次去意大利旅遊,有個waiter問了我是不是中國人,我說我是香港人,他便對我說Konnichiwa。很搞笑。

31.7.14

童話故事點滴(下):巨人教仔 the Man of Iron

在這眾多我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動畫當中,有一套相對我相信不是太有名的,卻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童話故事的名字我已記不起,但英文叫作 The Man of Iron。依稀記得,裡面有個藍面黃眼的巨人在故事開始寬時候被活捉,原因不明,不太明白他跟故事有什麼關係。總覺得這童話故事有點怪怪,但內容已記得不太清楚,所以即管又按來看看。

The Man of Iron 故事大概就是教人學做人。
the Man of Iron中的巨人。
圖片來源在此

某國的王子嬌生慣養,專橫跋扈,不務正事,常對傭人呼呼喝喝,母后對他完全沒有法子。有天對他說,若他能像巨人般強壯且勇敢,就算被鎖在塔中良久,也不忘記是非對錯,他才能成為一個能好好治理國家的人。王子心有點不忿但又好奇,便去了巨人的囚牢。自負而愚蠢的王子,被巨人利用激將法將他放了出來。

巨人活捉了他到森林,王子想離開卻又害怕森林危險,於是巨人要求王子看守着他的魔法湖,不能讓任何東西接觸到湖面,才讓他跟在身邊。嬌生慣養的王子當然沒有好好地完成他的工作。當巨人罵他讓一塊葉子掉進湖面污染了湖,他還反駁巨人要求太嚴苛,只是一塊葉子掉進了湖,沒有不妥。巨人叫他望望湖面,他一看便嘩然。湖面的反影不是王子的臉,而是一條醜陋的怪魚的臉!王子很傷心自己變醜了。巨人說王子的靈魂太醜陋;若他不能忘記自己的皇族身份,自力更生,像普通人工作過活,成為一個真正的王子,他將會一輩子如此。

王子答應了,嘗試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到處工作卻處處碰壁。但也漸漸的,甩掉了嬌生慣養的習性,養成了責任感和肯吃苦的性格。王子去了某小國做園丁,愛上了該國的公主。就在此時,小國遭受黑軍隊侵襲,黑軍隊殺人無數。王子不忍,跑去找巨人幫忙,希望他給他馬匹和寶劍抵禦壞人。巨人問他:「反你又不是那些人的王子,為什麼要幫他們?就管着自己的小命,這樣跑掉不就好了?反正你的朋友也會守着他們的國家。」王子沒好氣道:「我也不管自己的性命了。你到底是幫還是不幫忙。」巨人再問:「就算你孤身一人,也願意戰鬥嗎?」見王子意志堅決,巨人除了解除了他醜陋的倒影,給了他戰馬和武器,還給了他一隊精銳的軍隊。



打退了黑軍隊,王子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和認同,皇帝更把女兒,也即王子愛上的公主許配給了他。

******

見愈來愈多強國人在全球不同地方專橫跋扈行為的報導,昨天讀熱血時報一篇文章《續談大陸研究生奇聞》中研究生的想法,又聽聞愈來愈多嬌生慣養的港童港孩;我心想這故事挺適合他們看。(父母亦不妨看看,參詳一下巨人的教仔方式)。

還有,向有勇氣與強權抗衡到底的人致敬。

30.7.14

童話故事點滴(上):《人魚公主》和荷蘭Elftling主題公園

這幾天心血來潮,想回味小時候看過的動畫。小時候看過的卡通,除了劇集,例如我最愛的《我係小忌簾》,看得最多的,就是格林兄弟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曾有個暑假,好像是每個星期,都會有日本的童話故事動畫電影播放,其中有一齣叫《人魚公主》的,我喜愛得不得了,用錄影帶錄了下來,經常翻看;電影的主題曲和副曲都極好聽,一句日文都不懂的我,可以把歌曲全部背熟跟着唱;故事中的主角人魚公主的樣子,給我在「拍子簿」上畫了千百遍。最後沒再看的原因不是因為我長大了,而是那盒錄影帶可能給我看得太多,畫面花得不能再看兼走音之故。

(另:拍子簿跟音樂和拍子完全無關,不明白為何會被稱作拍子簿,上網查了,說是把白紙簿讀錯了,不知解釋是否真確呢?)

這就是我小時很愛看的《人魚公主》。
圖片連結在此
還以為二十多年前的影像不易找,誰知我只用了3分鐘左右,已找到有關這齣電影的東西。原本這電影是由東映動畫株式會社(Toei) 製作。東映動畫株式會社是極有代表性的日本動畫製作公司,連著名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也曾在這公司工作過。除了電影,原來極多在不同年代都曾風靡萬千少男少女的動畫,都是東映出品,例如《變形金剛》、《美少女戰士、《龍珠》、《聖鬥士星矢》等,多不勝數。《人魚公主》是「世界名作動畫 Sekai meisaku dôwa」系列的其中一部,還有好幾部我也很喜歡的電影,例如《野天鵝》和《姆指姑娘》都是這系列的電影。在YouTube 中發現,這齣戲原來有不同語言的版本,曾被翻譯作多國語言;很多人都有像我般,嘗試找回童年記憶;而我更是第一次,聽到日語版本的《人魚公主》,不過我始終喜歡廣東話版本的配音多一些,主角的聲線甜美得多了。

這就是我小時候,連一句日文都不懂但又能一字不漏地背了的歌:


在YouTube 重看了幾套東映的動畫電影,竟又在它的建議影片連結中,看到一些很似曾相識的短片,便又按來看看。一按之下,不得了!小時候看過眾多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全出現眼前!後果當然是黏在電腦前,一一回味這些兒時記憶。

******

幾個月前跟幾位同學去了Elftling。Elftling 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主題公園。在1952年開幕,由最初的把很多不同童話故事的場景放到森林裡,發展成現今亦有很多機動遊戲的模樣。友善的同學們跟我如數家珍般的訴說主題公園的點滴,還有他們兒時的回憶。這公園陪着他們成長,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帶他們來此,現在他們長大了,自己一班朋友來玩,又憧憬將來自己有了小孩之後,帶他們再來玩。看見他們拉着我去這去那玩(還要完全不同地圖,他們已熟知那裡的一切),覺得他們很純真可愛。

個人較喜歡童話故事的部份。從不同的故意場景中,可見多年前的機動設計很精巧和有心思。例如上圖中的長髮姑娘,下方其實有位巫婆,每隔一後時間便會向上(又或向下)爬。每個故事場景旁都有展示版,介紹故事的內容。有些更有聲音播放故事,不過只限荷蘭語。有些較完善的,比如《賣火柴的女孩》和《夜鶯》,整個故事都是用機械公仔或東西做出來,還有燈光音樂甚至多媒體效果,好像看一場電影一般。

上:公園的入口已充滿童話故事的氣氛。
中左:不少商店的櫥窗的裝飾都很別緻。中右:好似是比較新的機動遊戲,以荷蘭童話故事 The Flying Dutchman 為題材而建。同學說用了約2億港幣建造。就連排隊的地方都弄得美輪美奐。
下左:很好玩的一個過山車。玩者可選擇紅隊或藍隊,比拼哪隊較快回到起點。每一次兩部過山車會同時開出,木製的路軌是一樣長的,至於如何能勝出,就不得而知(玩者的體重可能是關鍵?)
下右:園內的森林中藏着很多不同童話故事的場景。相片中的是格林兄弟的長髮姑娘Rapunzel

還認得這些故事嗎?

29.7.14

興建中的羅馬(四)

第十一天:酒店-Bocca della Verita 真理之口Campidoglio/Capitoline Hill 卡比托利歐山Piazza del Campidoglio卡比托利歐廣場Musei Capitolini 卡比多利尼博物館-酒店-機場

這是意大利之旅的最後一天。原來預定行程都去過了,但在剛抵達羅馬的時候,不知道在哪兒看見一個米開蘭基羅450周年特備展覽的宣傳,剛在卡比多利尼博物館開始;雖然之前在意大利不同城市參觀過多個美術館的經驗是,意大利的展覽大多都有點「搵苯」(又或是誠意不夠好像好些),比如在佛羅倫斯的Palazzo Vecchio參觀時,在其中一間房間見到的Jackson Pollock 特備展覽,只有畫作寥寥數張,鑲在臨時建的木板牆上;而那間房間更不是全用來做他的展覽,與其他永久藏品共用一個空間,顯得格格不入,令展覽真的好似臨時放在那裡一般;但我心想有今生冇來世,下次再來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了,便即管再賭一賭去看看,希望今次會令我對意大利美術館的壞印象改觀。

我看地圖上,卡比多利尼博物館跟名勝真理之口相距不遠,便順道也參觀一下。由酒店坐巴士,能直到真理之口的所在地 Basilica Santa Maria in Cosmedin 的斜對面。到了教堂門外,便見裡面有一條二十多人的隊。時間不多我又不想為了看看真理之口而排隊,便決定離開,卻見前面有人在拍些什麼,便又好奇上去望望。那人原來就是在拍真理之口!

上:圖中有個高塔的建立物就是真理之口的所在地Basilica Santa Maria in Cosmedin。
下:若不喜歡排隊,大可以在圍欄外拍照紀念。

到此一遊過後,便步行前往卡比托利歐山參觀卡比多利尼美術館。走了十五分鐘左右,氣勢迫人的卡比托利歐山映入眼簾。山上的古建築,與山下馬路繁忙穿梭的汽車相映成趣,又不知何故令我想起動畫聖鬥士星矢,感覺很超現實。

拾級而上,因梯級很淺很好走,不消一會便到達卡比托利歐山的廣場:卡比托利歐廣場。卡比托利歐廣場現時的模樣是由米開蘭基羅設計(抱歉我總是在講他,但沒法子,我實在太喜歡他了!);除了把原來上山的路改變更改廣場面向我方向,他還重新設計了附近的建築,使其建築風格更統一;而路面的鋪設,則是於1940年時按照米開蘭基羅的原本設計修建。

左:通往卡比托利歐山很好走,這樓梯也是米開蘭基羅設計的。右:在廣場中留影。

卡比多利尼博物館由兩棟建築組成,分別在廣場的左及右,地底有隧道連接。由於時間緊迫,買了門票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參觀我特地而來看的米開蘭基羅450周年特備展覽(特備展覽門票不能獨立購買,必須與博物館同買)。

進場後,穿過一個庭園(庭園還有大衛像的複製品)便到達展場。場地不算很大,但還好啦,有些展板介紹米開蘭基羅的生平,有些介紹他展出的作品。最有趣的是,竟給我巧遇之前在佛羅倫斯米開蘭基羅大宅內不見了的鎮館之寶,他的早期作品 Madonna della Scala e Battaglia dei Centauri!除了這個,還有數件雕塑展出。在我看完這房間之後,見到有另一道門;我心想這兒展品不多,到下一間房間去看看吧!誰知跨過了門,只是一個通道。往前走了一點,都不見到任何與展覽有關的指示牌。返回房間再走一圈,也不見有其他門口。不是吧!這展覽就有這寥寥數件作品,而且除了一角是有關他設計的其中一個建築,其餘都是雕塑;這樣的一個多元又多產的藝術家的展覽,不會只得這麼少東西吧?可惜,事實就是如此!

上:米開蘭基羅的臨時展覽全景,規模之小及內容的貧泛令我失望。感覺少許被騙了!
下左:因雕塑迷中發現臉部的石中有黑線,追求完美的米開蘭基羅終止了這創作。
下右:遊佛羅倫斯時錯過了的 Madonna della Scala e Battaglia dei Centauri。
我對意大利美術館的信心掉至零!我在Wikipedia上閱讀米開蘭基羅,他的資料多得不得了,極為豐富,但這展覽的內容卻很空洞貧泛!很婉惜一個國家既然有這麼豐富的歷史和內容,為何竟未能讓我看到一些出色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展覽呢?還記得,之前去德國的時候,我看的都是沒有如此知名藏品的美術館,但策展佈展極好,看過後感受極深,回味無窮。更諷刺的是,我在當時看了一個有關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的臨時展覽,而我從中得知有關佛羅倫斯的東西,遠比我在這次旅程中知道的更多。不知道是否太多資料,難以整理得井井有條?或是資金欠缺,難以做好一個展覽?又或是很悲哀的,像中國般,不重視歷史,因它太多太長,少一些也不重要,還有大把給你看;像長江三峽的古蹟,就讓它淹了吧!

尚有些少時間,便到博物館的其他地方參觀。這博物館的藏品其實很多元化,有不同種類的藝術品,也有遠古時代歷史的東西和歷史介紹。喜歡考古學,又或對古羅馬歷史感興趣的人,不妨到此一遊,這部份的展覽相當好看,可對古羅馬發源地有多一點點認識。

雖然我覺得卡比多利尼博物館最好看的,是有關古羅馬發源歷史的部份。但我竟一張照片都沒拍,反而拍了一堆雕塑。可知我還是愛看雕塑多些。哈哈。

參觀完卡比多利尼博物館之後,便坐巴士回酒店拿行李去機場。雖然已預留一小時的時間坐車(其實車程只要20分鐘),但羅馬巴士的車次實在疏得很,就算有3個不同的車號都可回酒店,最後我也等了30分鐘才有車。因我預先購買機場巴士的票班次限時限候,真是趕得不得了。

我的意大利之行就此結束。回到荷蘭要好好休息,這次旅行真的非常累呢。也謝謝男友忍耐了這麼多天,陪我看了這麼多博物館、美術館。旅行前還特地少安排參觀這些地方,怕悶壞了他,誰知最後又是去了這麼多。

我的羅馬及梵蒂岡遊地圖:
https://mapsengine.google.com/map/edit?mid=zZJs0GVtDo-o.kQLBWR16trE8

27.7.14

神聖的國度-梵蒂岡(二):梵蒂岡美術館及西斯汀禮拜堂

第十天:(續)Musei Vaticani 梵蒂岡美術館及Capella Sistina 西斯汀禮拜堂-酒店

在Trip advisor 看到不少comments都說
參觀梵蒂岡美術館的人極多,千萬要先
網上購票,但我去的那天卻沒有什麼人。
參觀過大教堂,時間有點不上不落,剩下只約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要到梵蒂岡美術館。我嘗試找西斯汀禮拜堂的入口卻找不着。我以為它是一個獨立的建築,後來問了職員才得知它是梵蒂岡美術館的一部份。怕上圓拱頂不知會花多少時間,又未吃午餐。所以就決定,先去梵蒂岡美術館的附近找點吃的。

聖彼得廣場內沒有路可通往美術館,必須先離開梵蒂岡,再沿着它的外圍走。這次決定沒有錯,因為美術館原來離廣場頗遠,加上天氣又熱又曬,步行了二十多分鐘才到。沿途吃的選擇不多,又正午飯時間,餐廳都很擠擁;我的票原本是在二時入場,見美術館外沒有什麼人,姑且試試早些入場,在美術館內吃飯。美術館內有兩個快餐店,價錢算是合理(我吃的是6歐有一杯汽水及一大件Pizza的快餐)。吃過午飯,便開始美術館之旅。
在往圖畫館的時候再遇《聖殤》。
雖然是複製品,卻可讓我
在近距程看個夠。

拿着美術館的路線圖,便暗暗怕會不會太遲入場,要看的東西會看不完。這美術館可真大得不得了!很貼心的是,路線圖有分完整行程和短行程兩種,只想看看西斯汀禮拜堂的人,大可選擇短行程以省時。美術館的佈展做得很好,路線圖中也很清楚地列出展品的時期或分類。

我去看的第一個館的是圖畫館 Pinacoteca。它的入口跟餐廳是在同一方向,而其他的展館則都是往相反的方向走的,若不留意就很容易會錯過。之前在意大利不同的美術館和教堂裡,已看過數之不盡的宗教畫;除了部份在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的較為精美及有代表性之外,我想其次最好看的就是這裡。這裡的作品除了保養得好,燈光好,畫工也很精細。就算是展覽館本身也很漂緻。

左:圖畫館的其中一部份,相片中的三幅畫都是拉斐爾的名作。
中:右邊抽起衣襬的人經常在繪畫中出現,可惜沒有讀過聖經,真不知道他是哪位聖經人物。
右:St. Sebastian 雙手被綁榭上被亂箭射死,也是極熱門的繪畫題材

看過圖畫館,穿過大庭園,上了樓梯,就到我也很愛看的雕塑館區Museo Pio Clementino。裡面的Gallery of Statues and the Hall of Busts比之前我在烏菲茲美術館見到的更可觀,因這建築設計能讓很多的自然光透進室內,打在白色的大理石像上,感覺很神聖。Octagonal Court 是一個美麗的小庭園,著名的雕塑拉奧孔 Laocoön 就是放在這兒;Round Hall 及 Hall of the Muses 裡有很多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展館別緻的裝潢相得益彰,令雕塑更顯宏偉,亦令我覺得很震撼。Hall of Animals 很可惜正維修中,不淮入內參觀;但雕塑的擺放很有心思,全景美得似一幅畫。除了這兒,在我去過的眾多博物館當中,就只有大英博物館的佈展能做到視覺上如此賞心悅目,而又很有格調的效果。唯一可惜之處,因古羅馬曾有段時期禁止展示雕塑的性器宮,很多雕塑因而受到破壞,又或被硬加上跟雕塑完全格格不入的遮羞布 (fig leaf)。這些加了遮羞布的雕塑看起感覺怪怪的。

(由左至右,上至下)大庭園一角。Gallery of Statues and the Hall of Busts。
Octagonal Court,在每一個拱之下都放着一件雕塑。大名鼎鼎的雕塑拉奧孔 Laocoön。
Hall of Animals 兩間房間的其中一間(另外一間在它的對面)。
令我覺得很震撼的 Round Hall。Round Hall 的地上有極美的馬賽克,題材也是古希臘神話人物。
Round Hall 中其中一件雕塑,那長袍簡直是巧奪天工。Greek Cross Hall: 不只雕塑,建築本身也是美美的。

往拉斐爾的房間途中
經過的一個展館。
看過雕塑們,就一直往前走,途中經過的展館,裝潢都是美極的,彷彿在爭妍鬥麗(我開始覺得自己沒有足夠形容美的詞彙。墨水太少,唉)。每進入一間新的房間,都覺得美得不能再美,誰知到下一間卻又更美麗,實在太令我目不暇給,又不停的讚嘆。當我開始覺得有點 overwhelm 的時候,竟已到了我很想看的《雅典學院》的所在地:Stanze di Raffaello 拉斐爾的房間

我對《雅典學院》的認知就只限它是一幅壁畫。就算看了路線圖上寫明拉斐爾的房間,我也以為,拉斐爾的房間只是像鳥菲茲美術館般,裡面放着的,就是房間命名藝術家的作品。誰知這房間完全不同彼房間。這房間的所●有●牆●身●都滿滿地被壁畫蓋着,全都是由拉斐爾及他的助手繪畫;而房間不只一兩個,而是四個!天啦!他是怎麼畫的?就算他完全不上色只起草圖,也是一件極花時間和心思的事。仰望着這些房間的畫,我真的呆了!

拉斐爾的房間裡全是密密麻麻的壁畫,看得令人透不過氣來。最低的相片中的就是我很喜歡的《雅典學院》了。畫中人物全都是西方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等。
重點在我身後:就連這些
牆身裝飾,都是畫出來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講過我不太喜歡拉斐爾;加上在網上讀到他的一些生平事蹟,更覺得他很「世界仔」;但看過他這些房間後,我對他的感覺徹底改觀。他真的很利害耶!可惜他英年早逝,只四十多歲便死了。看過拉斐爾的房間,也讓我更期待西斯汀禮拜堂中米開蘭基羅的壁畫。相信會比這更震撼吧!

接着就是參觀收藏比較近代美術品的展館。展館中也有些有名畫家如 Dali 達利、Chagall 夏卡爾的作品;但剛看完那令人澎湃的壁畫,這些繪畫的impact 變得小了;就算是現代大師的作品,都給比下去了(雖然這樣比較是不太公平也不合適)。

往西斯汀禮拜堂的階梯。
看看時間,不經不覺原來已參觀了三個多小時,只剩下個多小時便閉館,怎麼還未到西斯汀禮拜堂?心裡正焦急之時,眼前出現一條美美的樓梯。它就是通往西斯汀禮拜堂之路!在樓梯的盡頭,一轉右,穿過一個近似普通家庭屋內的小門,米開蘭基羅的《創世紀》就出現在眼前的天花上!

西斯汀禮拜堂的建築本身並不很特別。它是一間不是很大但樓底甚高,長方形的房間,一幅不頂天花的圍欄把空間間開兩邊;窗子不很大且都在高處且貼近天花;因此,天花部份自然光線很充足,壁畫看得很清楚,但房間的下方卻有點幽幽暗暗的。

我在小時候對砌圖很狂熱,米開蘭基羅的《創世紀》和《最後審判》都曾砌過。當時對着那二千多塊的砌圖,很多畫中仔細的部份,都可以細細咀嚼;畫中每個人物都描繪得極盡完美,他們的肌肉、姿態、衣飾等等都非常漂亮細緻;人物物件的肌理、光暗處理和顏色配搭令人賞心悅目,也因此我愈來愈喜歡上米開蘭基羅。多年來,一直希望終有一天能夠看到原作,但歐洲感覺太遠。從沒想到,這麼早我就願望成真(我之前想自己要退休後才會遊山玩水)!仰望着這大作,我真的無言。它實在太太太美!這房間不淮人拍照;未能拍照留念有點可惜,但卻能讓人更專注看畫,又能好好保護畫免受破壞(因總會有人不守規矩用閃光燈),也是好處啦。

轉個身,剛才進來的小門的牆上,就是《最後審判》。《最後審判》是米開蘭基羅在中年時創作的,而《創世紀》則是他在很年輕,二十多歲時畫的;兩者相差二十五年。雖然兩者都有着鮮明的米開蘭基羅特色:不論男女老幼,他們身體的肌肉都堅實而輪廓清晰,所有人都擁有完美的身驅;但兩畫在構圖、用色、光暗處理上很不同,令氣氛有很大的差異。《創世紀》使用的透視法、白粉暖色作主調,光暗對比柔和等等,都令人覺得很peaceful 且神聖;《最後審判》以鮮藍色作背景色,與畫中人物的暖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又營造了不和諧感;構圖上,人物聚集重重包圍住耶穌和聖母,加上耶穌和聖母與人之間的空間,使他倆在畫面中突出;密麻麻的人群的頂形成一條平整的線,壓在耶穌和聖母頭頂,使畫面中部更富壓迫感,並與壁畫上方的天國構成強烈對比。仰頭望完《創世紀》,再直望《最後審判》,加上畫面遠看有點像人臉,感覺這審判即時現在眼前。Anyway,兩畫都極好看啦!(按這有西斯汀禮拜堂的虛擬參觀

參觀完梵蒂岡美術館最精彩的部份,我已心滿意足;但參觀並未完結,之後還有好幾間館呢!因為我不是太喜歡拍照的人,除非特別喜歡,很多地方都沒有拍照記錄;現在已記不起之後的那些館展什麼了,但仍清楚的記得那些房間、走廊的裝飾極富麗堂皇;印象最深的是每一間房間的天花,都是巧奪天工的繪畫或浮雕,美不勝收!

西斯汀禮拜堂之後的展館的天花大觀。
不知道教會是否有意把天花都畫得美美的,讓人總禁不住仰頭望向天欣賞,好像在親近天國,也令建築感覺更神聖。
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上圖第二張相片中的紋章雕飾。這紋章雕飾在其中一個展館內出現數次。我第一眼望那紋章時,是從它的正面直望。當時覺得紋章中布簾的部份全都跟紋章一樣,都是石雕,只是有些部份上了色比較特別而已,所以不以為然。當我邊走再見到另一個一模一樣的紋章,因角度有轉變,便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為什麼布簾部份明明是立體的,但感覺又好像有點兒不太立體?細看之下,才發現布簾的頂部,也即紋章上半部份貼着的部份,是上了色的石雕;這石雕布簾的部份愈來愈淺,在天花裝飾線底部融入了牆身,只剩下紋章部份是石雕。天花裝飾線下的布簾,都是繪畫來的。

結束梵蒂岡美術館之旅,已傍晚五時半。想回去梵蒂岡上聖彼得大教堂的圓拱頂己來不及,而且在看過這麼多美術館之後也很累,便返回酒店小休一會。晚上又是在附近的餐廳吃個飯,便結束這天的行程。意大利之旅,還有明天的最後半天,便完結了。

走過這美麗的旋轉樓梯,也代表了梵蒂岡美術館之旅的結束。
看了好幾個畫家的生平,得知古時的天主教擁有極大權力。來過梵蒂岡,更覺教皇可匹敵一國之君。

26.7.14

神聖的國度-梵蒂岡(一):聖彼得廣場及大教堂

第十天:酒店-Ponte San't Angelo 聖天使橋-Citta del Vaticano 梵蒂岡:Piazza S. Pietro 聖彼得廣場-Basilica Papale S. Pietro 聖彼得大教堂-(後續)Musei Vaticani 梵蒂岡美術館及Capella Sistina 西斯汀禮拜堂-酒店

昨天看過男友最想去的羅馬競技場,今天就是去我最期待的梵蒂岡。好幾個我極愛的藝術作品都收藏在這兒:米開蘭基羅的壁畫《創世紀》和《最後審判》、雕塑《聖殤》,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還有梵蒂岡士兵穿的,文藝復興時由米開蘭基羅設計,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的制服。前天在Trip advisor 中看到其他人在早兩天去梵蒂岡美術館時,排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隊才能入場;不少人建議先網上買票,所以雖然又是要多付手續費(每票4歐),為了省下時間,還是預先買了票。

聖天使橋其實前兩天都有經過,不過都是傍晚時份,未能認真地好好看看它。今天經過的時候天氣很好,但實在太心急想快點到梵蒂岡,加上覺得它與酒店那麼近,反正要再來也不難,便只拍了幾張照片,沒有走到橋上。

再一次經過聖天使堡和聖天使橋。橋上的天使雕像都是貝尼尼的傑作。
天使身上衣服的皺褶處理得很精巧,衫襬被風吹得飄盪但又有點向下墜的感覺,
令天使們仿似剛剛降落在橋上,極富動感。
梵蒂岡外的大街很整潔。
步行了約二十分鐘,就到了梵蒂岡入口前的大街,並遠遠地看到梵蒂岡的入口。跟羅馬市內感覺很不同,大街兩旁有各有一排整齊而又雅致的房子,馬路又整潔,雖然少了維也納的貴氣,但也很富庶的樣子。

去梵蒂岡之前曾有想過,梵蒂岡雖小,到底也是一個國家,會不會需要過海關及入境?原來什麼都不需要!越過了矮矮的鐵欄杆,便由羅馬進入了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

親身站在聖彼得廣場,覺得它跟我在電影《天使與魔鬼》中看到的,感覺很不同。

站在聖彼得廣場,看不清楚兩旁柱廊的形態。要俯瞰廣場,就必須上聖彼得大教堂的圓拱頂。這圓拱頂就是由我喜歡的米開蘭基羅設計的!順帶一提,米開蘭基羅除了是畫家、雕塑家以外,也是一位建築師。(後來發現他亦是一位詩人;我在羅馬酒店外坐過幾次巴士的站名Vittoria Colonna ,更是他晚年時的戀人的名字呢!)。因在網上購買的門票有指定入場時間,我怕抓不緊時間,決定先入教堂看看,之後再看時間決定上不上圓拱頂。

過了簡單的保安險查跟服裝檢查之後(穿無袖上裝、短裙或褲和帶帽子都不行),就沿着柱廊向教堂進發。米開蘭基羅的《聖殤》就是放在這教堂內。未到教堂,先是看到我也很想看的,梵蒂岡的士兵!看他端端正正地直立在一個古典的通道旁,感覺很超現實,很像回到古時。可惜距離太遠,服裝究竟是如何的,完全看不仔細。

                 
                   遙遙的見到一名士兵站在美麗的走廊旁,
                    彷似回到古代。我很喜歡這張相片呢!
聖彼得大教堂的門廊用色簡單,但感覺很清麗。

再走了一點路,便步入教堂的門廊。一進去,已被它的氣勢震懾。這門廊天花上的浮雕、柱和牆身都只有金和白色,但手工極其精細;門廊兩邊盡頭都有一個大雕塑,就連雕塑後如的窗簾般的從天花瀉下的布,也是雕塑來的!遊人很多,本想拍張雕塑的照片也有點困難,便跟着隊步入教堂。

一步入教堂,右手邊就已是著名的雕塑《聖殤》。這雕塑因樞機主教 Jean de Bilhères 委託而創作,本來是用作樞機主教的紀念墓。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米開蘭基羅在二十四歲時完成這雕塑。《聖殤》沒有我想像般大,加上它被放在遠處,再加上防彈玻璃,實在沒有法子仔細地好好看它。無論如何,它真的美得令人透不過氣。聖母衣服的皺褶、她的表情,耶穌的身體,軟弱無力的倒在聖母的懷抱中(看他向後仰的頭、吊在半空的手和腳),實在很難相信這是一個雕塑!

在1972年,《聖殤》曾被一有精神問題的地積學家用地質錘破壞。自此以後,雕塑便被關在防彈玻璃內,只能遠觀。
除了《聖殤》,其實大教堂內的雕塑,件件都巧奪天工。而大教堂本身,設計也是美得不可方物。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築師 Donato Bramante 伯拉孟特起草,他死後分別有 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米開蘭基羅、Giacomo della Porta 及 Carlo Maderno 等人在不同時間經手,聖彼得大教堂共花了超過一個世紀才建成,而且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教堂。

無論是教堂建築本身,又或教堂內的雕塑,都美得不得了,令人目不暇給。

22.7.14

興建中的羅馬(三):古羅馬廣場和維修中的噴泉們

第九天(續):Colosseo 羅馬競技場-Foro Romano 古羅馬廣場Altare della Patria 維托里亞諾(途經)Fontana di Trevi 特拉維噴泉Panthenon 萬神殿-Piazza Navona 納佛那廣場-酒店-Piazza di Spagna,Scalinata della Trinita dei Monti and Fontana della Baraccia 西班牙廣場、西班牙階梯及破船噴泉-晚飯-酒店

在參觀古羅馬廣場之前,其實已有點肚餓;本想多付一點錢也不計較,在景點周圍的車仔檔買點東西,就地來個野餐。不過,那些檔實在是想劏客得太過份,一瓶汽水膽敢賣5歐!我觀察的結果是水魚都沒一兩條,而我也決定忍餓一會,待參觀古羅馬廣場之後才找地方坐下慢慢吃。

往古羅馬廣場途中見到古的建築殘骸
古羅馬廣場距羅馬競技場約十分鐘的步行路程。一踏進入口,便有左右兩條路選擇。左邊往Foro Palatino,右邊往古羅馬廣場 Foro Romano。天氣太熱,肚子餓,備課不足;加上看我剛才在競技場買的小書只有介紹古羅馬廣場,便決定只去右面參觀古羅馬廣場。

在往古羅馬廣場的沿途中也已有些遺跡。但感覺不太impressive,心裡也有點嘀咕:「唉真不知道這些爛建築有什麼特別。」因沒有展版介紹,無法得知那些建築以前的作用,但我想建築並不花巧高大,大概是普通民居的房子罷。再多走了約5分鐘,到了小山丘的盡頭,忽然眼前一亮:一大片的遺址就在眼前!我以為在早前在下巴士之後看見的遺址已很大,萬萬想不到這比那大很多!除了因看見很多因以前讀過的建築史有印象的柱呀、拱呀、廟呀令我莫名地興奮之外,這樣一望無際的景觀實在太奇妙,感覺好像回到古羅馬城市一般(當然要加點幻想力)!非常興奮之下我差點跑下山丘,但一踏進古羅馬城就有點不知所措,因為建築真的很高大又多,被它們包圍的感覺,就好似進入了探險電影的拍攝現場。

我在幻想,若將來有天能把Virtual reality應用在這遺址,會有多好!
例如一戴上Google Glass,眼前便會出現遺址的復原面貌;每經過一棟建築物,都會看到當時的人進進出出,甚至如何在這地方生活等等。相信這會比用audio guide又或看書更方便,也更精彩!
據我買的小書記載,古羅馬廣場的位置,在遠古是台伯河的一個支流下形成的山谷,在最初公元前10世紀,它只是住在附近兩座山上(Palatine 帕拉丁Campidoglio 卡比托利歐山)的人的墓地;在公元前6世紀時,在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皇帝開展了歷史上最早之一的污水系統工程Cloaca Maxima開始,聖殿、廟宇等等在這廣場周邊相繼建築起來,也漸成為政治及司法的中心。

在古羅馬廣場散步,身邊都是些宏偉的建築。古羅馬真的興盛,也很利害!

面對這範圍極廣的古建築遺跡,想起香港最近也發現了宋朝的遺址。「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港鐵發展,雖然考古學家已認為該古蹟是對揭開香港歷史的重大發現,但政府已表示古蹟將不會被原址保留。當政府常常在想,如何吸引更多遊客來旅遊,為什麼不考慮花點錢,讓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古蹟成為旅遊景點?卻把錢花在全世界愈建愈多的迪士尼?或許文化遊未能帶動高消費,所以政府沒有意圖,想香港旅遊往這方向發展吧!

由於肚子實在太餓,太陽又極猛烈,沒有把裡面的建築都一一細看。看過古廟,就起程去祭我的五臟廟!

臨離開前,回眸一下這難忘的景象。
途經Altare della Patria 維托里亞諾
時拍照留念。
維修中的特拉維噴泉
雖然拖着極累的身體,但也不忘意大行朋友的貼士,想找便宜的地方吃飯就要避開廣場;男友建議一石二鳥,往下一個景點特拉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 的方向走,邊走邊找餐廳。可這真的不是一個好建議,因為一直走,全區都是旅遊帶。最終竟是去了麥當勞吃中飯。買過食物,看單據上的地址竟印着 Fontana di Trevi 店的字樣,原來特拉維噴泉已在附近。

看旅遊書和Tripadvisor網友的comments,都說這是個非常漂亮和值得去的景點,又聽說過在這噴泉投幣許願,便會再來羅馬(其實每個地方都總有些名勝有着類似的傳說);因此對這景點也有些期待。由麥當勞穿過幾條小巷,便到了噴泉!但它竟然在維修中!!!沒法投幣,也即我不會再來羅馬了吧!

懷着失望的心情,走了十多分鐘的路,便又已到下一站:萬神殿。
萬神殿在西元118至128年期間修建,曾是廟宇,但在609年時被改為天主教,1870年時再改成紀念堂。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的墓就在這兒。除此以外,它有很好的排水系統。

萬神殿,人很多又吵,是我去過最不寧靜的教堂。不如稱作萬人殿更好。

這是我參觀過眾多教堂感覺最不好的一個。可能因它地方小人卻極多,又與其他景點相近,加上沒有什麼職員控制人流,這教堂一點也不寧靜;它的圓拱頂簡直是完美的聲音聚焦器,於是進了去似去了市場,非常喧鬧而侷促。就算場內不停地播放"Shhh.Slience.",作用也是零。因感覺太不好,兜了一圈便離開了。

才下午四時,已很累。便決定先返回酒店小休,晚一點才去西班牙階梯那邊。途中經過納佛那廣場,又拍了些照片。

沒機會看特拉維噴泉,無法比較究竟納佛那廣場的噴泉是不是較遜色又或更好,雖然都是出自貝尼尼的手筆。但這兒空間多些,感覺很不錯!
在酒店休息到晚飯時間,便由Ponte Cavour 往Via Tomacelli 及Via Condotti 步行到西班牙階梯。沿途有不少服裝店,Via Condotti 更是名店街,有很多名店如Gucci,Prada,Louis Vuitton等,但坦白說,香港的分店更大更漂亮。

羅馬最有名的噴泉都在維修中。掃興!
一去到西班牙階梯,心裡直罵「羅馬你在搞怎麼?!」跟特拉維噴泉一樣,破船噴泉又●是●維●修●中!

真搞不清楚羅馬在搞怎麼,為什麼要讓兩個有名的景點在同一時間維修!還要是在旅遊旺季!實在太掃興啦!幸好我不是由香港坐十多個小時飛機飛過來看,否則真的會光火!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作這樣的安排,除非是兩個維修由同一家公司包辦價錢會便宜些。嗚嗚......

本日的旅程就是帶着沮喪心情完結,而我也決定寫我遊記時,要用「興建中」來形容羅馬(其實用修建中更貼切)!還有在Trip Advisor 報告網民,千萬不要去看噴泉!哼哼!

19.7.14

興建中的羅馬(二):羅馬競技場

第九天:酒店-Forum of Augustus 奧古斯都廣場(途經)-Colosseo 羅馬競技場(後續)Foro Romano 古羅馬廣場-Altare della Patria(途經)-Fontana di Trevi 特拉維噴泉-Panthenon 萬神殿-Piazza Navona 納佛那廣場-酒店-Piazza di Spagna,Scalinata della Trinita dei Monti and Fontana della Baraccia 西班牙廣場、西班牙階梯及破船噴泉-晚飯-酒店

一直想在去羅馬之前先看看電影《羅馬假期》,但直到我人在羅馬,電影還是未看。我的旅遊書很有趣,無論是在介紹羅馬假期拍攝地點遊,又或在書中其他部份介紹羅馬景點的時候,都不斷地一字不改重復地使用「這裡也是奧黛麗演出的羅馬假期經過半世紀以上也不退色的電影名作的舞台,也為當年電影中...」這句子,作為介紹景點的一部份。(後來終於看了電影,黑白片如何褪色呢?有點不明所以。)

在聖天使堡附近的巴士站上車,坐了約二十分鐘左右的巴士,便到了羅馬競技場的附近。這一帶全都是古羅馬建築群的遺址,規模之大實在令我目瞪口呆(之前在英國Bath及德國Cologne也有看過古羅馬建築遺址,很精彩但規模實在小很多)。我最先見到的是奧古斯都廣場,但由於實在急不及待想快快去看羅馬競技場,所有沒有停留參觀。

一抵達羅馬競技場,便暗暗慶幸自己預先在網上購了票。在競技場外遠處已看見一條長龍,想不到那只是一部份,競技場內還有一條長長的蛇餅。雖然每張票要多付2 歐手續費,但免卻在猛烈太陽下乾煎不知多久,還是值得的。

貼士(在其他博客看到的):羅馬競技場的門票其實也包括了參觀古羅馬廣場(門票有效期為兩天),不想在網上預購門票而又想避開羅馬競技場的長龍,可到古羅馬廣場購票。那裡的購票隊會較短(抱歉我對古羅馬廣場購票隊的長短完全沒有印象)。

 
 一下巴士就見到古羅馬的遺址(這只是一小部份),
眼前景象令我感到震驚。
羅馬競技場入口外堆滿了遊人(請看照片底部)。






未來羅馬競技場之前,其實對這地方和古羅馬帝國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就連電影Gladiator都未看過。我猜它的建築和功能,大概與之前在西班牙塞維爾的鬥牛場相類似,都是讓人看打鬥表演。看見偌大的場館,很好奇座位都去了哪裡了?加上場地中央舞台部份並不是平的,而似是有很多房間在裡面,很好奇它們的作用;又會不會是競技場改作表演以外的用途,所以舞台部份會有建築?再者,我還發覺建築的用料和結構很奇怪;有些部分是磚頭,有些卻是大理石;建築是否全用大理石包住磚頭?面對種種疑惑,我決定走去競技場的書店找答案。

就是看見這些令我不明所以的建築結構,
引發我買了本有關羅馬古建築的書藉。
書店內有好幾種介紹古羅馬歷央和建築的書籍,有比較深入的也有比較General的,價錢有貴有平。我買了一本只需5.5歐,很便宜而滿有趣和淺白,內有膠片插圖揭頁蓋在遺址相片上面,對照幾個遺址,包括競技場、古羅馬廣場、圖拉真市場 (Trajan's market) 等古今面貌的小書(我極力推薦!電子版資料在此)。看後恍然大悟,也對距今差不多二千年前的人在場地設計、演出籌劃的規模、專業和能力感到很不可思議和驚訝。

競技場內設有展版介紹
場館在古時的用途和運作。



原來當時的表演類型,並不只限於些簡單的、就把人和人或人和野獸放在舞台上的打鬥表演(即類似現在還能看到的鬥牛),也可以是包含複雜場景,例如把舞台堆滿樹木作森林戰,甚至是把舞台台面灌滿水成為海洋作海洋戰的表演。就算現今看舞台表演,我也鮮有機會看到有水的場面,我可真想像不到當時的人是如何做到水戰場面!

舞台下面的建築,是類似現今表演藝術的後台區域。這些間隔或房間,有的用來飼養演出的野獸,有的用來存放佈景和道具,例如樹木山石,又或儲水(水戰場面時用到)等等;也設有很多升降裝置,把佈景和野獸由下面升上台面;書中記載,曾經有次表演試過同時把一百頭獅子升上舞台,牠們的吼聲嚇怕觀眾,場地一時鴉雀無聲。

觀眾席方面,連同站席,競技場可容納多至7萬人。建築中有大理石的部份,都是前往觀眾席的走廊和樓梯,觀眾座位就是在這些走廊的上面;現時大部份的觀眾席已毀掉了,所以走廊才變成無頂的樣子。競技場的頂層,在古代是有機關的,工作人員可把布製的簷篷張開或收起,日光太猛烈的時候能減少觀眾被太陽暴曬。

表演統籌方面,由表演贊助者出資(在羅馬通常是皇帝);另有專人負責節目設計、財政管理和道具等等;也有表演宣傳的告示張貼,吸引觀眾入場觀看。票務就沒有了(至少在羅馬競技場),因為表演都是免費讓市民觀看的;但觀眾區域有嚴格劃分,社會地位愈高的人,坐的位置也較好,也更靠近舞台。

這些表演節目曾盛極一時;在公元107年,圖拉真慶祝戰勝達契亞人時,表演曾連續上演120天,動員一萬頭野獸和一萬名角鬥士。

極宏偉的羅馬競技場。相片下半部就是舞台的復原面貌,其餘的地方就是「後台」。
右面靠上有些斜了像屋簷樣子的部份,又或右下角有些大理石可級,都是觀眾席。
參觀除了讓我確切感受到古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狀況,也令我「倒抽一口涼氣」:古時候不知有多少人和動物就是葬身在這個地方,目的就是為了提供娛樂。

參觀完羅馬競技場,在場外的廣場稍稍休息後,便步行前往另一個遺址:古羅馬廣場。
左:在競技場的較高層可飽覽附近的景色。右:競技場側的是君士坦丁凱旋門。

17.7.14

興建中的羅馬(一)

第八天(下午):佛羅倫斯-羅馬 Ostiense 火車站-酒店-Castel San't Angelo 聖天使堡看煙花-晚飯-酒店

由於聽意大利朋友說羅馬中央站(即 Roma Termini)滿危險(他曾在那兒被人用刀指着打劫,還叮囑我晚上千萬不要去那邊),所以可避則避,連我選的酒店都刻意避免不在中央站那邊,以策安全。Anyway,只坐了個半小時的火車,便已到羅馬。

找酒店時,除了安全問題,因羅馬旅遊區那邊的酒店實在昂貴,所以我就選了家離梵諦岡不遠的;心想靠近神的國度的附近,怎也會安全點吧!由於當日是公眾假期,巴士班次稀疏,我又找錯了車站,搞了好一陣子才到酒店。

酒店的服務很窩心,當問過我是第一次來羅馬旅遊,便向我簡介從酒店出去不同的景點要如何做(並有一張 A4 紙的summary),又建議若我們沒有什麼安排的話,晚上九時半在聖天使堡會有煙花匯演,慶祝一年一度的聖及彼得和聖保羅日 (La Festa di San Pietro e Paolo),非常值得去看看。

未到八時,便已出了門到酒店附近逛逛。不經不覺的,竟已走到聖天使堡。正如酒店職員之前所說,聖天使橋早已擠滿看煙花的人,路早已封;要看煙花就要找其他地方。見時候尚早,附近的跳蚤市場尚在營業,順便看了一會,便在鄰近的 Piazza Cavour 找了間sports bar,隨便點了些吃的,兼看世界盃。完了場,返回聖天使堡附近,見人群潮着橋下的空地走去,也就跟着走,找了個有利位置,等待煙花匯演開始。

左:聖天使堡早已封路作煙花匯演的準備。右:聖天使堡附近的跳蚤市場。
其實本天實在沒有什麼可寫;再者,用文字描繪煙花對我來說難度太高,乾脆把照片變成連環圖貼在這兒好了。可惜那天晚上照相機沒電,只能用我的 iPhone 拍照,效果不是太好。但始終,這機緣真是可遇不可求呢(若為了看煙花,特地杷旅行安排在這日子,也似乎有點奇怪)!真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