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06

《29+1》: 陌生的熟悉人

看本地製作《29+1》,有不少值得細味的地方。其中一些場景,令我感觸良多。

有一幕,背景音樂只有空洞而重覆的「嘟、嘟」聲,女主角彭秀慧在空空盪盪的舞台,望着一束打在地上的光說話......

「爸......」

她的爸爸病了,她與爸爸之間的所謂「談話」其實只是在喃喃自語,在和一個對她的說話沒有反應、不會回答她的人自言自語......最後,重覆的「嘟、嘟」聲變成一下長而不斷的「嘟......」,她的爸爸死了。

另一幕,女主角的男友剛從上海公幹完畢回來,幾天沒見,她想與他好好談談,又興奮地問他公幹幾天的事;但他只顧翻着自己在看的書,反應都是冷冷淡淡、敷敷衍衍......最後,女主角忍不住,問他是否沒有去上海,他不語;他們分手了。

看這兩幕,突然間想到,自己和家人相處的這麼多個年頭,有多少時候會與他們談話?而所謂的談話,又是否真正的談話?(我想用「溝通」一詞可能會比較恰當)還是只是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了便作罷?我與家人,或是一些朋友之間的關係,又是否只是像那一幕,女主角望着動也不動、沒有反應的父親說話:好像很親切,但其實很疏離、很陌生?

覺得很奇怪,為何很多時候,和不太熟悉的人談話更能暢所欲言,但與身邊最親近的人,卻反而不能直抒胸臆?將劇中女主角回想在某年聖誕節,那時她剛剛失戀,當時只是好友的男朋友安慰她、和她一起倒數的一幕,和之時所說的他們分手的那一幕相比,便會感覺到當中的微妙。

記得有位朋友對我說過,最好的談話對象是陌生人,因為陌生人與自己沒有衝突,反而最能夠客觀地去聽和講。也許,人在情感上還是不能夠做到太客觀。「君子之交淡如水」,冷靜一點,保持多一點距離,反而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夠去到一個更深入、更廣闊的層次。

有關《29+1》演出,可瀏覽 http://98.to/29plus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