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09

麥田群鴉

昨晚睡得不好。

今早醒來,望向天空,天空仍舊慘白,烏雲沉甸甸掛在天空,風聲蕭瑟,忽然傳來淒冷的「鴉」聲,一隻烏鴉劃過清冷的天空。

心情沉重。

想到死亡。想起梵谷的畫《麥田群鴉》。

每次看這張畫,見到那些有力得有點勉強而又像雕刻、帶點混亂卻似像在極力保持清醒的筆觸,心總會覺得痛,好幾次還哭了起來。梵谷最後就是在一塊麥田上吞槍結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跟這張畫的是否同一塊田?以前還沒有這樣想過。若他死的時候能夠乾脆一點還好,可恨的是他吞槍後卻未能即時死去,死神折騰他良久才肯帶了他走;還是到底他還是留戀人世,恍忽就像畫中群鴉般,在麥田上纏繞不去;又或像近來的天空的烏雲,總是久久不散。

希望明天會有個好天氣。

14.6.09

藝術和體藝中學

作為體藝中學舊生的我,看了前天一篇叫【體藝中學棄體藝?】文章,感觸良多。

香港的創意產業

在香港這個凡事都愛以金錢作為價值量度單位的地方,搞藝術不免也要被這把尺量一量。因政府發現藝術原來都可以為本土帶來潛力很大的經濟效益,亦能為自身及社會的形象帶來非常正面提升的效果,便大力推動創意產業;高調地大搞文化藝術的政策或計劃,例如藝團「霸地盤」的場地合作伙伴計劃,甚或眾所周知的西九文化區等等;努力吹谷作用下,人人一鍋蜂的關注藝術起來,亦令創意產業成為一個焦點。加上近年中國現代藝術深得藝術「炒賣界」寵愛,作品常以天價成交,於是傳媒紛紛抄作報導,畫廊行業似乎變得有點生氣,一些國際畫廊集團選擇進駐本地;商界也懂得利用藝術作為市場推廣、建立品牌形象、公共關係的一種手段;與藝術有關的進修課程愈來愈多,藝術在大學選系中,名列前矛成為最多人爭讀的其中一個學系。

其實「創意產業」一詞本身已帶着非常濃厚商業的角度和味道。感謝香港政府,成功地將藝術與金錢連上正面的關係,藝術終擺脫搵唔到食的負面形象,父母親終於較不阻止子女讀藝術系,而香港人也都開始「接受」和「認同」藝術了!

藝術有什麼價值?

前兩天和一位體藝師兄聊天,他說現在還有畫畫,除了他的太太明白和支持外,其他身邊的人都只覺得奇怪,有些甚至會問:為什麼要做埋呢D咁浪費時間嘅嘢(指畫畫)?我以前也曾經被人這樣問過,那時沒有深究問題背後的意思,只輕輕地回答了因為我喜歡。今次再聽到這個問題,令我光火。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對別人投入做,而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事情,就冠以「浪費時間」的結論。若現在有人再問,我大概會反問:「為什麼要晚晚去bar劈酒劈天光?為什麼要唱卡拉OK唱通宵?為什麼要晚晚看4個鐘電視劇?咁浪費時間。」這些事情不見得比畫畫更有意義和價值。

每次看一套Julia Roberts 演,叫Mona Lisa Smile (蒙羅麗莎的微笑)的電影,總是會哭。那齣戲非常出色地道出我心目中認為「藝術有什麼價值?」這問題的答案。故事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一名剛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畢業的藝術歷史系老師Ms Watson,到美國著名的衛斯理女子大學任教藝術歷史。衛斯理女子大學的學生皆是非常優秀的學生;第一天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已把整個學期的課程讀得滾瓜爛熟;但她們求學不為興趣,只為能否嫁到一個好丈夫。透過藝術歷史課,Ms Watson 廣闊了她們的思想、視野和價值觀,對社會文化生活種種,以不同角度觀點作分析、討論和思考,才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藝術和創意

對我來說,藝術吸引之處和帶給我生命的最大得着,是啟發思考和訓練我對事情不斷考量反思和自省:無論是一幅畫,一首樂曲,一段文字或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都應是一連串緊密思考過程的段落/總結的展現。創意,我不認為是叫人包拗頸,無中生有,無嗰樣整嗰樣,或是為求新而新,而應是凡事經過思想的過程和沈澱,反覆以不同方式角度考究,從而做/告訴人一些前人沒有如此想過嘗試過沒有注意過的東西。有創意的藝術或其他東西,都應能啟發靈感,能告訴別人:原來一件事情或什麼也好,是可以這樣想/這樣看。因此,看到一些好的畫/廣告/表演,聽到一些好的音樂,心裡一定會讚嘆:「嘩!係喎!原來咁都得嫁喎!」但可惜的是,可能是世界太昇平舒適了吧,人心散渙,愈來愈多藝術不是為與別不同標奇立異而做,就是有趣/漂亮但卻不inspiring的消閒式/輕鬆式藝術。

題外話:香港人不是沒有創意,但若事情不能與金錢或其他因素有直接或間接的得益,反應和態度便變得冷淡和負面。與其說港人金錢主義,不如功利主義更貼切。

體藝中學的命運

總覺得,在香港這地方能有體藝這間中學,已是一個奇蹟。早在張校長轉會時就知道,體藝中學遲早淪為一般中學。這不和香港/傳統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和如何看待藝術這回事有關。就連在學校裡任教的老師(董事會方面我不知道)也不支持和力行學校的辦學宗旨;家長願意把子女送進體藝讀書的原因是因為體藝是名校,而不是體藝能給予子女他們認同的價值觀、或給予子女一個另纇學習機會的地方。家長和社會只是單一的接受讀書成績好便等於一切,成績不好的人不被認同和重視;體藝辨校宗旨愿景再大再強,終敵不過現實日夜蠶蝕,終在種種壓力下漸漸自我一般化/正規化。去年年尾回到學校參觀,得知以前陪過我不少日子的攝影室黑房已荒廢多年,很心痛。

傷感的是,這個曾經給我豐富學習和建立現在人生觀的地方,已名存實亡;很希望香港這個教育制度一塌胡塗,毫無生氣的城市,能有一個或許能為學生帶來透氣/選擇/活力/曙光的地方,卻每況愈下。每次跟體藝人聚舊,人人皆唏噓。

今年是體藝的二十週年,這篇文章是一份很好的禮物。期望體藝將來能再從新返回正軌,繼續為熱愛體育和藝術的學生,提供一個可讓他們無憂無慮發展的空間。

賽馬會體藝中學網站: http://www.tic.edu.hk/

******

【體藝中學棄體藝?】﹣左丁山
蘋果日報
2009年06月12日

香港成日話搞創意產業,西九龍話建設成為藝術區,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址會演化成為美國式設計學院,教育局宣傳在新學制下的視覺藝術科課程將一改過往側重「創作」嘅傳統,強調「創作」與「評賞」兼備。

講「評賞」,並非咁簡單,學生要讀吓中西藝術史,多啲去藝術博物館,仲要老師教導美學與鑑賞標準,唔係話咁易。藝術 B教過好多年藝術史、油畫、設計等等,年年都為學生發愁,唔知點樣拉佢哋「上樹」。佢話以前有一間中學自中一開始已教藝術史,帶學生參觀畫展,故此學生嘅評賞底子唔錯。但那是以前噃,並非現在!

最近有人話畀左丁山聽,有賽馬會體藝中學校友發起,要求母校注重傳統藝術教育,不要放棄。點解呀?聽講在三三四學制下,體藝中學比較強調「四加二」即四科必修科,中英數通識之外,加多兩科,或有叻學生可以「四加三」,咁搞法,即係學生被迫放棄選修藝術科,理科生必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之類。文科生選地理歷史西史之類,希望爭取入大學其他系吖嘛!選修藝術科可能只會佔少數。

呢間體藝中學據講係尤德爵士與夫人嘅構思,得到馬會大力支持撥款興建校舍,校內藝術課室特多,當年由教育署負責藝術教育嘅楊懷奉(楊懷康阿哥)負責,為咗建立一流藝術教學,楊老兄到外國搜購最新設備。有人曾經講過:「體藝中學入面嘅 studio設備,可能靚過中文大學藝術系!」好嘞,學校建成後,馬會又交低幾千萬元辦學基金,畀校董會運用,當年藝術界人士對之寄予厚望,張灼祥係創校校長,更有鴻圖大志。

哎吔吔,轉眼二十年,體藝中學傳聞不再重視體藝,要變身成為一間普通英文中學,與沙田區內名校競爭。孫明揚局長唔知會唔會打個電話去問一聲:「曾特首猛咁推動創意產業,你哋唔好放棄藝術噃!」呢間學校的藝術科成績好巴閉,據教育界人士講,會考藝術科與高考藝術科之優良級,該校學生佔咗五成以上。不過,學校校董會可能有唔同睇法,認為會考整體成績要緊,體育藝術第二,辦傳統文法中學勝於辦體藝。馬會啲錢好易使嘅,取之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