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07

Show後後遺症

每次公司完Show後,我總會有相同的”下場”:

1. 兩大個黑眼圈加眼肚
2. 病:其實每次開Show前都已捱到作病,但一日show未完,意志力作祟之下,死都留返完show先好病發
3. 好友的尋人來電,大興問罪之師:「Amanda,你失蹤咗好耐囉,打電話都找不到你,幾時蒲頭先?」
4. 意志消沈,無力兼無精神工作:所謂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未回氣便又要繼續"Cher"

還不計那一堆ticket sales report,還有很多其他尾巴...幸好,現在有人幫我手做,加上我快要「轉會」,希望下個會不會是另一個地獄。

沒有什麼不捨得,我想我只會懷念可以在後台玩的日子,以後這樣的機會不會有的了。

29.10.07

我們不需要通識教育課

看了Julia Roberts 的 Mona Lisa Smile 不下十次八次,但每次看還是禁不住流下淚來。除了被大口茱的演技感動(應該是說被她演的角色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而感動),也因感受到那班因她的教學而受到啟發的學生的成長而感動。

故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大口茱去了一間全英國最優秀的女子大學任教藝術史。那間學校的女孩子絕頂聰明,讀書成績超卓,畢業後不是嫁給名門望族便是達官貴人。上第一堂藝術史課,大口茱便被那班女學生嚇倒,因所有學生都已將整年要教的課程記得滾瓜爛熟。

第二堂,她轉了個方式開始課堂;課室牆壁打了是一張屬於課程以內的畫的幻燈片,要學生分析那張畫和說出自己的觀感。幸而那班學生不似香港不太敢發言的學生,很快地學生已被她成功地引導,去討論藝術的幾個重要、也極受爭議的課題: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其餘的劇情不多講了,有興趣可租該片來看看。

言歸正傳,為什麼香港教育要設一科通識教育?留意一下明報有關通識教育的專欄,便會發現這科通識教育的課程沒有特定的課程範圍,學校可自行決定專題研究;即是說,任何東西,時事政治社會民生宗教藝術人文科學,也可成為課程範圍。而課程目的「旨在培養學生作為知識份子,具備思維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類及現代社會所關心的問題。通識教育注重全人教育,而非專家培訓。」目標在引導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和融匯發展的可能,以及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

若是這樣,我有點不解,為什麼要特設通識教育一科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意向,而不是將這種獨立思考模式的訓練滲進他們日常己在上的課堂之中,令學生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critical mind去思考?

不去談現在的老師有沒有足夠能力和開放態度去應付,現在這樣做根本起不了大作用,因學生在大部份時間還是不被鼓勵去多思多想,而要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智性和積極性並不是那一星期一兩課的通識教育便能做得到,而是靠整個學習和教育風氣,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種種,包括家庭慢慢累積。西方有一點比中國好的是,他們普遍沒有中國人這麼重的尊卑觀念,長輩不一定是權威〈其實是很多中國人搞不清有疑問並不等如不敬的問題〉,因此便容易有一個較開放也自然的環境去進行討論和思考;這一分鐘,爸爸可以和兒子對選戈爾還是希殊做下任美國總統爭論得面紅耳赤,下一分鐘,他們可以對某場英超足球的戰局安排討論得興高采烈。

我認為,香港不需要通識教育「課」,而是提供一個像設立通識教育目的的意旨所講,能夠引導學生「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意向」的學習環境。

******

最愛還是大口茱帶她的學生去Studio看畫的那一幕。當木箱蓋”嘭”的一聲倒在地上,那張比人還要高的Jackson Pollock巨畫展現在眼前,那種震撼力就像我到芝加哥的Art Institute,第一次親眼看見不少名畫的感覺一模一樣,世界突然停頓了,胸口透不過氣來。

27.10.07

權力與腐化

曾聽過不下數十次「權力使人腐化」。實在是一句非常對的話。

有了權力,便可以更容易說服別人;
可以更容易說服別人,便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便能更快更容易達成某些目的;
可以更快更容易達成某些目的,便會令自己有(或開始自以為有)更大的權力。

有了更大的權力,便更容易說服更難說服的人;
可以更容易說服更難說服的人,便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便能更快更容易達成某些更難達成的目的;
當能更快更容易達成某些更難達成的目的,便會令自己有(或自以為有)更大的權力。

當有了(或自以為有)更大的權力,能說服很多本來很難說服,甚至本來沒有機會給自己接觸,更惶論說服他什麼的人;漸漸地,勝利沖昏頭腦,自以為成了權威。自以為成了權威,說話容易大大聲夾惡,無論那是對還是錯,是道理還是歪理。

就像駕賽車一樣,速度和快感令腎上腺素不斷上升,令人像沾了排毒隱般不斷追求更快的速度。因習慣了運用權力而得到的方便、好處和更大的權力,頭腦漸漸被權力腐化,變得不能自拔,回不了頭;稍遇阻滯或不滿便心浮氣燥,急不及待運用權力,妄顧遊戲規則,以便更快更容易達成某些目的。

也對,有截徑為什麼要走普通路?腐化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權力在手。

18.10.07

生活投資

像我這種已不是十八廿二,未到卻又快到三十,對社會/男女關係有些經驗,卻還是處於一種半模糊狀態的女子(還是我蠢?!),看見身邊不少朋友都已甚清晰甚至看化,但身邊老人家卻又不停貫輸舊式思想,很關心也想多搞清楚自己應如何定位和向什麼方向進發。

看上星期Hong Kong Magazine一篇麥玲玲的訪問,訪問中她大談男女價值觀和處理兩性關係,有一點對女性看待感情問題的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她說:
A balanced life is a happy life. There are several supporting columns in buildings so the whole structure won't fall when one column crumbles. So it is too with life: there should be more than one focus to make it balanced - but women just don't get it.

Men, unlike women, do not put all their bets on a relationship - they develop careers, a social life, and hobbies. They can get through the day happily without a woman. To Women, without a man is equivalent to a life in hell.

可能很多女性還是太受小時候看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等故事的影響,還是女性潛意識上都總希望自己有一天會被白馬王子所救,成為公主,從此然後便無憂無慮快活地靠男人生活;我身邊還是有不少女性朋友都存有這種思想。

這種學麥玲玲所講的將全盤賭注在押在一個地方的做法,無論是工作也好,感情也好,不講這樣做好或不好,就是風險太大,結果會是All or nothing。但若太過分散投資,結果又會變成回報率低,應該如何是好?還是要靈活投資,見哪方勢好便投資多一點點?

作為一個現代人,事業感情家庭生活都要兼顧得好,真的不容易。不過以我個人經驗,男女感情是一項頗高風險的投資,而我不是個很有冒險勇氣和頭腦的人,因此近幾年來都是投資在事業或家人身上,風險較低但回報穩定並有向上揚機會。(若給老爸看到一定氣死!)


5.10.07

大解放!

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零九個半月的箍牙生涯!向牙箍說拜拜!

其實療程尚未完全給束,牙箍還是要戴上的,只是戴的是可以隨時脫下的那種叫Retainer的玩意兒,就像爸爸的假牙托一樣。這個裝置比之前的更不舒服,因上顎被一塊厚厚的膠黏着,說話會變得"lee lee lur lur",發音不清楚。吃飯時要先把它除下,吃完又要刷牙後再戴上,很不方便。最慘的是不知是不習慣還是什麼,戴着它睡覺的這幾晚都睡不好。不過要漂亮,沒法子啦!

做件老套事,貼張整容前整容後的照片!看相!
(不要說沒有不同,我和我的荷包會心痛!)









上:整容前 中:整容後(又似乎真的沒有什麼不同,嗚嗚......) 附(右):整容中